找到相关内容3685篇,用时8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

    恶消灭,故名之为断。以能持三戒,则诸善具足,故[7]名之为修[8]。以能断能修[9],则万行成就,俱利[10],普济群生,故名之为度。故[11]知所修戒行,不离於心,若心[12]清净,则一切众生...像塔, 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1]画绿[2],倾心尽力,损己迷,末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此有为[3],勤勤执着,说於无为,兀兀如迷。且贪目下这小慈,不觉[4]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疲劳,背正...

    宗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04471679.html
  • Foundations of Ethics and Practice in 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m

    powers of self and other" (Ch. zi ta er li,二力).(2) Even if one grants that the Japanese Pure Land ...

    Charles B. Jones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104772175.html
  • THE PROBLEMS OF THE AATYANTIKA IN KUEI-CHIS PPHV

    Studing States 15 in the "svaparaartha" (利 )'s section of BSBh. From which ...BSBh [c-h] TTP 30 p.482b 七学处 (1) 利处 (2) 利他处 (3) 真实义处 (4) 威力处 (5) 成熟有情处 ...

    Ah-yueh Yeh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2672991.html
  • 昭慧法师: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心情,而珍重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天性。“通之法”极类似儒者所说的“良知”,在伦理学上名之为“黄金律定理”(Golden Rule Thoerem)。这原是不同文化所共同遵奉的黄金律,但西方...~83页 。   由利己而转化为利他心量,由利他而成就得利己功德,这是佛法中“兼利”...

    昭 慧 (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5873287.html
  • 菅野博史:《法华经》与宗教间的对话

    而且通过对话有可能开发宗教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带来各自宗教教义的深化。我们没必要害怕自己宗教的某种改变,毋宁说,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改变为宗教多样化的新生开辟道路。 ...解释称为四车家。三车家的代表是法相宗的窥基(632-682),四车家的代表是法云(467-529)和智(538-598)。吉藏(549-623)一直被认为是三车家,但根据 近年的研究,...

    菅野博史 (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2473333.html
  • 耕云先生:作者座谈会解惑录

    ,它不仅是相似,也不仅相等,而是全同的,这是「不二」的所以然。不管你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自己生命的基元是不会消失的。我讲的基元,就是基本的单元,是不会消失的,生命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它具备永恒性...问题解决了。「一贯道者,即非一贯道,是名一贯道」。而且「色类有道,各不相妨恼」,也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要去管一贯道、非一贯道,要有包容心,也就是说「不二皆同,无不包容」,都可以包容。你要表现...

    耕云先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4273458.html
  •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

    本质。所以只有在第三个阶段,即“真实性”(“圆成实性”),污染的种子都消失了,而真如才能显现出来。  梁漱溟引用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37]来说明我们不应该依靠分别性,而应该超越对“色空、、内外、...若离依,便证圆成,佛而后,乃得究宣。”[39]觉悟任何法的无性,使意识能统一万法。  第四节 唯识宗的对象:形而上的本体——真如  唯识宗重视世间的万法,它要了解万法的发生。如此,唯识宗肯定世间的...

    梅谦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973473.html
  •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特伽罗,唯依大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一切障,修一切善,证佛菩提,穷未来际,利乐,无休废故。  二为成就二乘种姓,及无种性补特伽罗,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烦恼障,伏诸盖...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王孺童  《瑜伽》大论,玄奘大师译成以来,千余年间,未几能通读贯通者。究其原由,终因卷帙浩繁、名相复杂、义理错综,使学人难捉头绪,亦无下手之处也。  古来注释之书,以最...

    王孺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5073719.html
  • “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

    “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  ——关于玄奘唯识比量  郑伟宏  对玄奘所传的共、三种比量理论和玄奘唯识比量的阐发,在汉传因明代表性著作窥基的《因明大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既...集中在辩论术方面。共、三种比量理论归属于辩论术。这是符合不符合辩论的规则,在辩论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影响辩论胜负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唯识比量与辩论术、量论、逻辑三者的关系,才能给出—个符合其本来...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173790.html
  • 阿毘达磨俱舍论叙

    贪眠俱行,然唯心及心所同类实相取  为所缘,而俱不取心所缘及其能缘。据经部义,用勘大乘  ,托质变影。相分非境,犹为极微,不能骤合,而缘不缘  ,三界唯心现。以是因缘,舍有部义取经部义。  ...  部同者,身力身劣,无别体。分别论义有与旧阿毗达磨同  者,信进五根,唯是无病,异生不成,自性相应等流胜义。  四善不善,观其所同,会其所通,物以类从,大道为公。若  一切有部者,结集始畛于窟内,...

    欧阳竟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074033.html